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小狗的窝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 
 

正确理解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  

2010-12-28 10:15:38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

        上图是教材所示的达尔文向光性实验,该图真的是简练精辟,可是却会对教师和学生把握此实验带来巨大的困难。

         问题出在这里:在大纲版教材,第二组实验(即右上的那一组实验)的结果是这样描述: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。课标版教材(2007)实验结果的描述是这样的:胚芽鞘不弯曲。

         我查阅了达尔文的《The power of movement in plants》,根据达尔文的原始记录,第二组实验中的胚芽鞘是生长的,只是没有弯向光源生长。因此,达尔文实验的推论是:在单侧光照的刺激下,胚芽鞘尖端产生了一种影响,这种影响向下传递,导致了胚芽鞘的向光弯曲(生长)。说的更直白一些,这个推论的因变量是弯曲而不是生长

         在教学过程,很多老师都会把这个实验的因变量放在生长上。即按照大纲版教材的提法,认为第二组实验的结果是不生长也不弯曲,这样第一组(左上)和第二组实验之间形成对照,说明了胚芽鞘尖端的存在对于生长是必须的。

        如果教师们了解了达尔文实验过程中,第二组实验也能够生长,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结论是多么荒谬。第二组实验中的胚芽鞘为什么会生长也是容易解释的, 因为胚芽鞘尖端下部还会残留一部分生长素。当然第二组实验中的胚芽鞘生长状况并没有其他组好(缺乏生长素的来源)。正是基于所有的实验中胚芽鞘都能生长,所以达尔文并没有把胚芽鞘尖端的存在视作是生长的必须条件。在达尔文的推论中,尖端是感受刺激的部位,感受刺激后,尖端会产生导致弯曲的影响。

        综上,达尔文实验中所谓“影响”并不是后人认识到的生长素。从后来的研究结果看,在向光性解释方面,达尔文推论的合理成分是:1、尖端是感受光照刺激的部分;2、尖端产生了某种影响,这种影响可以作用于下端(这种影响即后人所谓的“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”而不是后人所谓的“生长素”。)

  评论这张
 
相关小组: 生物探秘
阅读(3837)| 评论(7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